第二八零章 有趣的规律 (第2/2页)
在面对一波又一波围棋新浪潮的时候,秀哉在大多数情况下,是选择利用自己的权威,来压制这股新浪潮。而过百龄呢?他选择了主动投入这股新浪潮,并积极参与其中。
都是围棋界的前辈,李小强也无意说三道四。但是有几个小细节,其实很能够说明问题的。日本的秀哉虽然留下了一个“不败之名人”的虚名。不过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,在日本棋院刚成立不久,在棋院内部,其实是竖立了一座秀哉铜像的。而现在呢?这座铜像可能还是在日本棋院里,不过已经躺在某个杂物间蒙灰尘吧。
而过百龄呢,他虽然没有留下什么虚名。不过很多人可能同样不知道的是,绝大部分学过围棋的人。不管是职业棋手还是业余棋手,只要你的水平达到业余初段以上,只要你看过围棋手筋方面的书,那么你看到的,很可能就是过百龄留下的围棋教材。
没错,这就是有“手筋之源”称号的“官子谱”,这就是过百龄他们留给大家的财富。过百龄在对局之余,潜心撰写围棋著作,先后写出了《官子谱》、《三子谱》和《四子谱》等名谱。在这其中,又以官子谱的名气最大,流传最广。
当然,过百龄编纂的官子谱已经看不到原貌了。现在大家能够看到的,是清代陶式玉版编纂的,但两者之间是有相通之处的。例如在日本围棋界,官子谱同样很受重视,吴清源和桥本宇太郎都曾经系统解说过官子谱。在“原著”这一栏,都会加上过百龄的名字。
必须指出的是,说到“官子谱”,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讲述“官子”方面的书籍。在我国古代,所谓官子,可以简单理解为“官着”。在很多情况下,更可以把官子谱当成一部“手筋大全”。官子谱被称为“手筋之源”就是这个意思。研究“官着”,其实就是研究围棋中不变的那一部分,属于围棋基本功的那个范畴。说实话,哪怕是到了现在,官子谱都被当成是中级到高级过渡的首选教材。假设官子谱能通关,肯定就能达到业余高段水平。最保守的估计,一成网打到7d以上,那是一点问题没有。
过百龄撰写的这几本书,其实就是一系列的围棋教材。这是一套非常系统,非常全面的围棋教材。在这其中,以“官子谱”的名气最大。也被认为是价值最高。说来好笑,它之所以名气大,是因为这本书的难度最低,受众面最普及。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,让“官子谱”的光芒掩盖了另外两本书。但是在当时,在中国古棋承前启后的那个年代,最被大家看重的,其实是过百龄的“三子谱”。
《三子谱》全名是《受三子遗谱》,这本书里记载了二百零四种着法变化,其中“大角图”四十四变,“大压梁”五十变,“倒垂莲”六十变,“七三起手”五十变。此书由林符卿、周懒予、汪汉年、周东候、汪幼清、盛大有六人审定,基本涵盖了这个年代的一流国手。校阅者更是前后共达二百二十七人。编这样一本书,俨然成为当时围棋界的一件盛事。
大家看到这个介绍,会有什么感受呢?没错,所谓的“三子谱”,其实就是当时围棋界的“高级教材”。因此过百龄需要非常慎重,他要找其他高手来帮他把关。在这样一个细节里,其实也可以看出过百龄当时的地位,他起一个头,同时代的其他高手都非常给面子。无论是他的“老对手”林符卿,还是他的“新对手”周懒予。都在这份“编委”名单里。由此就可以看出过百龄的人格魅力。
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。在这样一个细节里,其实也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严谨作风。他们这样编出来的书,是能够经得起推敲的。到了后世,围棋书籍当然多了很多。但其中真正的好书其实并不多。特别是有些“剪刀手”编出来的围棋教材,那更是相当的粗制滥造。
在这一系列丛书中,“官子谱”是低级教材。“三子谱”是高级教材。那么“四子谱”自然是中级教材。作为围棋教材,其中最低级的“官子谱”一直沿用到现在。适合于业余初段以上的棋友学习。如果学成的话,业余3段以上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。折合成一成网的段位,那就是5d到7d的水平。说实话,这应该还是最保守的估计。
那么学习了他们的“高级教材”,那又会达到什么水平呢?李小强估计,可能有很多自我感觉良好的现代棋迷会很郁闷。在中国古代那些国手眼中,所谓的“三子谱”,就是写给他们让3个子水平看的。而四子谱,就是国手让4个子的水平。。。
这样一个现实,可能有点残酷吧!肯定也有很大一部分棋迷不服气吧。说实话,这部分的业余棋迷还真的不要不服气。围棋到了顶尖水平,因为达到那个层次的棋手并不多。有些东西不太容易说清楚。但是在业余水平这个层次,你想简单的务务虚,你想依靠自己“更先进围棋理论“来赢棋,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。在这样一个阶段。围棋其实都是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。真正较量的,还是在围棋基本功这个层次上打转。
在围棋中,“务虚”的部分确实很重要。但是想依靠这个东西来赢棋,那是极其不靠谱的。例如古大力和李石头的十番棋,古大力依靠自己的“大局”,依靠自己的境界领先了100多手棋。他仅仅是一个地方不注意,他仅仅忽略了李石头的一个组合拳,整个局势就瞬间崩溃。公平的说,李石头的那个组合拳很难吗?他的这个复杂程度,能和“当湖十局”那些极致手段相比吗?
李小强一直认为,要研究中国古棋的话,过百龄是一位非常重要的棋手。他对围棋的贡献非常大。也就是从他开始,围棋才有了系统性。现在所谓的职业围棋,日本人建立的是一套外壳。而过百龄他们建立的,应该是一套内在的技术体系。
说完了过百龄,让我们继续往前看。到了这个阶段,大家依然会发现,在这两个围棋体系中,依然有很多相似之处。我国明代的围棋,也就是李小强他们现在研究的第1阶段。其实就是一个不停积累的过程。而日本围棋呢?从道策到秀哉,其实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。在这样一个阶段,日本围棋开始完善他们的“小目体系”。其中最重要的特征,就是出现了很多非常复杂的大型定式。例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围棋“三大定式”。而中国明代的围棋呢?其实也有这样一个过程。“金井栏”,“双飞燕”“大角图”,“大压梁”,“镇神头”,“倒垂莲”等等复杂定式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和完善的。有些定式的复杂程度,其实并不比“大斜千变”,“大雪崩”等等简单多少。
在中国明代的围棋中,其实也是高手名家辈出。在这其中,又以永嘉派的鲍一中,新安派的程汝亮,京师派的颜伦和李釜名气最大。在《宛委余编博物志》中,明朝的大名人王世贞评价这四个人虽然风格各异,攻守侧重不同,但此四人
“以当明第一一品无愧之”。
李小强和方老他们的研究,其实也就是围绕他们这几位最高水平棋手展开的。随带再介绍其他几位很有特点的棋手。例如“江都神童”方子振,“王爷棋手”朱玉亭等等棋手。
李小强和方老的争议,其实就出现在对这些棋手的评价上面。在方老的文章中,他认为明代中前期国手的水平还比较低。他们中的最高水平,可能也就勉强达到了职业低段水平。对于他这个判断,李小强是不同意的!
必须承认,方老是一位非常严谨的学者。在他看来,自己的评价应该算是非常客观和公正的。在某些地方,自己为了照顾李小强这个“古棋传人”的情绪。自己的评价还显得非常客气。
但是,方老的评价是真的很客观吗?他又有哪些地方没有注意到呢?
李小强看这方老,他微微一笑,在这一刻,他准备借助方老的文章,抛出自己的一套评判体系。就在这个时候,张志东也走进了这个房间。当他看到李小强的表情后。他和方老相视一笑。作为最熟悉李小强的几个人,张志东和方老都非常清楚。每当李小强露出这种表情的时候。他肯定又是在准备怎么“忽悠”了。
明知道李小强是准备“忽悠”自己,不过方老和张志东都毫不介意。与此相反,他们对李小强的话非常感兴趣。
他们在静静的等待,等待着李小强怎么“忽悠”。(未完待续。)